《荣格自传》:人的一生,是一个用画笔挥就真实自我的过程

他用望远镜来观察自己的心灵。看似乱糟糟的一团,他却说看到的是一个美丽的宇宙:他给意识增添上的是宇宙内的不为人知的宇宙。

柯勒律治:《笔记本》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与弗洛伊德和阿德勒并称精神分析领域三大心理学家。而在整个精神分析流派里,荣格的理论是最“玄”的。神学、宗教、文学、哲学,甚至是炼金术,都被他整合到了自己的作品里。

《荣格自传》是他在晚年时期以讲述者身份写就的一部著作,也是他最后的作品。正如荣格自己所说:“我的一生是一个潜意识充分发挥的故事”,书中充满了大量的梦与幻觉,以及奇闻异事。而正是这些内容,塑造了他传奇的一生。

在书中,荣格坦然地讲述了自己珍视的一切经历,也诚恳地留下了他对于自己和生命的思考,告诉了我们他是如何成就自己、如何书写自己不平凡的一生的

那么,荣格的一生究竟是怎样的呢?他是如何成为一位卓越的心理学家的呢?我将在第一二部分从荣格的家庭、学业、交友和事业等方面讲述其成长经历,在第三部分谈谈其经历对于我们的启示。

在孤独中成长的经历,让荣格反而有更多的机会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荣格出生于瑞士的一个小镇。由于父母的关系并不融洽,他的童年并不快乐。由于性格孤僻,很多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

可以说,荣格是一个在孤独中长大的少年。然而,他的这些经历却塑造了他,为他日后在精神病学和心理学方面取得非凡的成就的选择创造了条件。

童年时期父母关系紧张,内心敏感而孤僻

小时候,荣格家里的氛围非常压抑,让人喘不过气。在他3岁时,父母曾一度分居。在成长的关键时期被迫与母亲分离,塑造了荣格内向、孤僻的性格特质。大多数时间,他都是和自己作伴,常常以一些幻想游戏自娱。正是这样的性格特点,让荣格开始建构属于他的内心世界。

荣格的祖父、父亲和叔伯都是牧师。生活在这样一个宗教氛围浓厚家庭中,荣格的思想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感染,从小便对宗教、哲学充满了好奇。6岁时,他开始广泛阅读相关书籍,并对宗教和上帝的存在产生了质疑。他曾多次跟父亲讨论这些问题,却发现即便是身为专职牧师的父亲,对内心的很多疑问却是害怕进行思考的,只是“习惯于躲进自身里面去”,通过信守教条规章来竭力免去困惑的折磨。久而久之,小荣格便不再坚持逼问父亲,而是独自在大量的哲学和科学著作中寻找答案。

小小的荣格,当需要母亲的时候,母亲不在身边;而当他需要父亲的时候,父亲又无力解答他的疑问。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他能有更多机会与自己独处,去体验自己的内心、去思考。

上学后对学校产生抵触心理,患上神经性昏厥症,萌生“第二人格”

随着年龄的增长,荣格也上学了。然而,由于对学校科目或厌烦或恐惧的心理,加之由于性格孤僻,他与很多老师和同学都显得格格不入。就这样,荣格逐渐对学校产生了抵触情绪。在12岁那年的夏天,古灵精怪的荣格给自己策划了一场意外,让自己得以休学。

故事是这样的。荣格在回家路上被一个男孩猛推一下,头撞在路旁石上。那一瞬,他头脑中闪过的念头却是:“现在你再也不用上学了。”从那之后,每当要返校或做功课时,他的昏厥就开始发作。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年,荣格得以沉浸在自己喜欢的梦境、阅读等世界中,感到自由自在。

父母找了很多医生给荣格诊治,但效果都不佳。直到有一天,荣格无意间听到父亲向朋友表露对于自己前途的忧虑,愧疚感油然而生。从那一刻起,他下定决心开始用功学习,并成功地克服了自己的昏厥。

也是在那时候,荣格开始发现有两个不同的自己:

一个是我父母的儿子,这个人上学读书,不怎么聪明,专心致志,学习用功,比许多别的男孩穿得整齐干净。另一个是个大人,实际上是个老人,多疑不轻信,远离人世,但却接近大自然,但最主要是接近夜晚,接近睡梦,接近灵性的世界。

当独自一人时,荣格便会慢慢进入到“第二人格”,追求其带来的安宁与孤独。他认为,第二种人格在自己的一生中具有最大的重要性,而他总是尽力想为从内心深处向他走来的一切(潜意识)腾出地方。

逐渐成熟的荣格运用他的自我意识觉醒与敏捷的思维,行进在心理学研究的道路上

追随自己的兴趣学医,而后选择精神病学,规范化字词联想测验的临床应用

重返校园的荣格顺利完成了中学的学业,即将步入大学。但自己同时喜欢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专业该怎么选呢?万分纠结时,荣格做了两个诡异的梦,让他觉得当务之急是要弄清楚这个世界和大自然的真相。于是,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然科学,进入巴赛尔大学学医。

(不愧是“玄”学大师,连选专业都是听梦的话。)

大学期间的课程也包括精神病学,但荣格最初对这门课程并不感兴趣,直到他读了克拉夫特·埃宾的《精神病学教程》,才强烈感觉到这门学科是他所热爱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完美结合。最终,在选择就业方向时,荣格放弃了内科,选择了当时还很冷门的精神病学。

关于荣格学业选择的另一种说法

长大后,荣格对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迷惘不已。荣格对宗教精神学方面感兴趣,但是他又极其讨厌神学,不愿成为一个神学家,最喜欢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但当地没有这个学科的大学,权衡利弊,也为了早日养家,最后选择了学医。

在学医的过程中,读了尼采的《不合时宜的思想》,以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其中被尼采命名为“阿尔希顿”的第二人格和荣格的“第二人格”描述十分相似度,这让荣格又惊又喜,随后的学习当中,了解到“病态人格”对精神病患者的影响,醍醐灌顶,继而放弃了前途光明的医学内科,而选择了当时冷门的精神病学科,作为此生的研究目标。

《荣格自传》—迷茫、曲折、坚定,荣格的一生,潜意识的觉醒之路

此后,荣格去到苏黎世大学的伯戈尔茨利精神病医院担任助理医师。和当时一些精神科医生只满足于给患者贴上诊断的标签、而毫不关心其患病背后的真实原因的做法相比,荣格认为每个患者的背后都有一个致使其患病的故事,而弄清楚这个故事,是疗愈的第一步。

那时的荣格正专注于字词联想研究。通过跟患者做联想实验,他能直接从其潜意识处获得信息,了解患者背后的往事。正是荣格对患者心灵深处声音的聆听,让他疗愈了不少患者。

我很早就已有这样的顿悟:对于生活的各种问题及复杂性,要是从内心里得不到答案,那么它们最终只具有很小的意义。外在性的事根本无法代替内心体验。

同时,他还规范化了字词联想测验的临床操作和解释。这项研究为荣格在心理学界赢得了很高的声誉,确立了他的学术地位。更重要的是另外,它促成了他和弗洛伊德的相识。

与弗洛伊德的情谊与纠葛,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荣格在进行字词联想研究期间,读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发现其关于“压抑”的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和自己的研究思想不谋而合,但却苦于空有理论,没有科学依据。当荣格发现自己的研究能为弗洛伊德提供客观依据时,就把自己发表的《诊断联想研究》寄给了当时已非常有名的弗洛伊德。收到文章的弗洛伊德高兴极了,热情地邀请荣格到维也纳会面。两人一见如故,一口气聊了13个小时。

一个人要是比别人懂得多,他就变得孤独起来。但孤独并不一定有害于友谊,因为再没有比孤独的人对友谊更敏感的了,而友谊则只有在每个个人均记住了自己的个性并不使自己混同于他人时才能与日俱增。

如果说荣格在此前的人生中都是在孤独地前行着,那么与弗洛伊德的相遇,让他第一次体验到了真正的友谊,两人可谓惺惺相惜、相见恨晚。一方面,荣格认为弗洛伊德非常聪明、睿智,也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弗洛伊德对于年轻有为的荣格也极为赏识,并将他视为领导“精神分析运动”的接班人。

但即便是这样的两人,随着交往的深入也产生了巨大的分歧:荣格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并且,他认为弗洛伊德想要以精神分析来解释一切的做法过于强势,让人无法苟同。尽管自己对弗洛伊德感情十分深厚,但他仍发文驳斥了弗洛伊德的理论,而这也导致了两人整整六年友谊的灰飞烟灭。

一个年轻的女性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医生最初的诊断是精神分裂症,但是荣格觉得不太对。他试着用联想性实验的方法和这位女患者探讨了她的梦境,在她的无意识层面上获得了一个悲惨的故事。

远离这位女性很年轻的时候,认识了一位富有的实业家之子,这位女子相貌出众,原本以为自己可以获得这个先生的青睐,却没有收到任何信息表明他对她有兴趣,这个女子以为自己没有机会了,就嫁给了另一位男人。五年后,一个朋友来访,已经有儿有女的她才知道自己当年的结婚消息打击了那个她原本爱着的年轻先生。

她因此抑郁症开始发作并且因为在给孩子洗澡时没能及时制止女儿吮吸海绵里的洗澡水,孩子后来得了伤寒症死去了,她作为母亲,抑郁症就发作得更厉害。身体层面,其实这个女性非常健康,但是潜意识里,她是个“杀人犯”,这个谁也不敢提的事实,反而让她更容易逃避在这个病症的壳里继续浑浑噩噩,荣格决定冒一次险,挑明这件事,结果是虽然这位女性离开医院时心理负担极重,但是她的病确实得到了治愈。

还有个女病人,她想嫁给自己朋友的丈夫,就昧着良心借着自己是医生之便毒死了自己的那位朋友,并且后来如愿嫁给了这为朋友的丈夫,但是虽然谋杀没有被人发现,她的生活也很不容易。首先这个丈夫很快就过世了,然后他们俩所生的女儿和她的关系非常糟糕,一待成年立刻结婚离开了她,她喜欢的马匹也都躲着她,她只得放弃骑马,然后宠爱的狗也瘫痪了,所有的生活都是一团糟。她来找荣格治病时说出了折磨了她20年之久的往事,但是即便如此,她最终还是自杀了。

还有一些怪异的病人,追本溯源,荣格发现每个人的奇怪的病症背后都有着一个凄惨或者悲伤的故事。这些病人的经历也在某种程度上,对于荣格自己的系统的心理学说的形成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探究灵魂深处的奥秘,是荣格分析心理学学派的出发点丨看荣格自传》

随着研究的深入,就受压抑的内容方面荣格与弗洛伊德的观点产生了分歧,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的精神疾病都源于人性方面的损伤或性压抑所致;而荣格则认为“性”只是起次要作用,受压抑的主要原因是其他因素占据了主要的作用,比方说,社会适应性问题、生活中的不幸事件所造成的压迫感、名誉声望的考量等等。

虽然荣格视弗洛伊德为恩师,但是他做不到忽视自己内心的想法,继而发表了《力比多的变化与象征》,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从此也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

《荣格自传》—迷茫、曲折、坚定,荣格的一生,潜意识的觉醒之路

尽管弗洛伊德对于自己来说十分重要,但对于荣格来说,忠于自己更加重要。毕竟,他一生的目标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潜能。而最终,他也的确成就了自己。

我知道我配得上我自己,我就是我那真正的自我。

探索潜意识,开创分析心理学

与弗洛伊德决裂后,荣格在学术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抨击和孤立,一度患上精神分裂。为了研究理论收集有力的实证,他辞去一切职务,到世界各地去考察旅行,非洲、雨林深处的印第安部落,与疾病抗争,与死神擦肩而过。

《荣格自传》—迷茫、曲折、坚定,荣格的一生,潜意识的觉醒之路

和弗洛伊德决裂后,内心极度痛苦的荣格在四五年内都被各种可怕的梦境和幻觉所困扰。但正是对于这些“素材”的记录,使荣格能够解剖自己内心的发展。此后,他结合自己的精神体验,用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结构的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更为完整的心理结构理论,开创了分析心理学。而它的核心,就在于对人类及其世代祖先心灵和经验的探索。

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由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荣格

我的一生是一个潜意识自我充分发挥的故事。潜意识里的一切竭力做出种种外在表现,而人格也强烈要求逐渐从其潜意识状态中成长起来并作为一个整体来体验自身。

荣格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