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单一的意识形态
一、皇朝时儒生有一份自信,皇权是法统,儒道是道统,士林会以道统判断是非,可以做「帝王师」(这时帝王是“改造”对象)。师和君两分,没有「唐太宗思想」或者「宋太祖理论」。49 以后,师和君(导师和领袖)合二为一,所有的理论都出自权力,导师绝对不允许知识分子有任何的独立思想,这样一来,就把判断是非的能力给收缴上去了,知识分子也就丧失了自信,一切靠别人的脑子来判断。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局面。这不是中囶所特有的,是从苏联来的。
爸爸在一九二六年(民国十五年)北大毕业。爸爸说:军阀张作霖,在孔夫子诞辰的时候,脱下军装,换上长袍马褂,跑到各个学校,向老师们打躬作揖,说我们是大老粗,什么都不懂,教育下一代,全亏诸位老师偏劳,特地跑来感谢。军阀们是不敢向教育界人士致训词的,也不敢颁发训词教教师研读的。
李敖.《李鼎彝“宿命正命造命与非命”书后》
二、不同于平等自由观念和市场精神的“养活”论
一系列脑科手术,如歌曲《谁养活谁》、宣传「大概 400 个农民一年的生产才能养活一个大学生」“政治学习报告”,让人们认为:“劳动人民”那么苦,是“他们养活了我们”,让我们享受优越的生活,所以我们都有一种原罪感,且越来越自卑。
三、革命的世界观和宗教般的必然历史观
朝鲜战争被宣传为南朝鲜在美帝支持下挑起的,放映朝鲜人民被“侵略者”残酷杀害的电影。世界上分成两大阵营,不站在“革命”的一边,就是站在“反革命”的一边。二战后,欧洲知识分子集体左转,认为“社会主义阵营”代表未来,“资本主义阵营”代表没落,当然要站在“历史潮流”一边。
四、「压倒性的大气势」
人人紧跟“潮流”,不要做「向隅而泣的可怜虫」。慢慢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不断追赶潮流,试图经过改造进行自我救赎;每一次运动都觉得自己跟不上,认为一定是我错了,于是在自责中更追求积极的潮流……我自己当年是 “无知青年”,一直追赶到文化大革命。
五、蔑视个体的观念:国为贵、君为贵、人为轻
- 特色的中囶梦:那时大家觉得囶家最重要,新政权建立,认为КПК能救中囶、能使中囶强大,「自己有一些“个人委屈”,把财产都交出来,都是次要的」。
- 「颂圣文化」:中囶有一种对于君主的歌颂传统,最典型的话就是韩愈的「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不管贬到什么地方,就算要杀我,皇帝还是「天王圣明」。即使是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囶知识分子,仍然摆脱不了寄希望于“明君”的思想,总希望有一个“明君”出现可以救中囶。
- 传统文化、集体主义、吃苦文化、比烂思维让人容易接受被侵害。处逆境就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我就吃点苦,将来会怎么样;如果受了冤屈,就想委曲求全,顾全大局,我个人的冤枉算不了什么,就是不提倡个人主义;接受了以自苦为极,越苦越好的观念,「我觉得没吃过苦是自己觉得很惭愧的事情」;原来的大城市租界生活和农村生活对比,「真的觉得再怎么吃苦我也觉得是心甘情愿的」。
铁拳
1.对“敌人”专政
遇的《出身论》,我很赞同,但不敢说,等判决结果下来后,真是很害怕,幸亏当时没说出来,不然的话,我不也可能被枪毙了?文化大革命时最害怕,因为谁都可以揪你出来,大家争取留在“人民”内部矛盾中。。
2.分化和孤立
如果被认为“在政治上是有问题的”,家庭、朋友都将以“阶级”划线,没人理了。
3.时不时的“运动”
“运动”不是一直都在搞,而是紧几天松几天;刚开始并不剧烈,自我批评一下就能过关,到后来越来越难,“反右”时幸亏我在囶外,回来一看吓一跳,因为那些想法我也有,如果在囶内,可能就成“右派”了。几次运动下来,心里甚至都感觉不到恐惧了,完全变成了一种自律,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全都牢牢地记住了。
利出一孔:公有制
想自己“养活”自己?不行。历史上知识分子有私产,不想从政可以退隐。到上世纪 50 年代,所有的私产都没有了,没有任何退路,退隐完全没有可能。
北师大因微博言论解聘了副教授史杰鹏@梁惠王 ,经过一个甲子轮回,知识分子的春天又到了。当年刘少奇曾对知识人叫嚣:不听话饿你们的饭!1953 年毛与梁漱溟争执,梁说他「可以不做政协委员」,毛立刻反应:「你试试看!」意思是饿死你丫的。所有的资源都在他们手里,全民的锅成了他们的,砸锅就没饭吃。
@舟三行.北师大因微博言论解聘
给个念想
总是给你一个希望,好好改造,没准有一天就去除那个阶级烙印了。
–
以上系编者归纳自: